“国将不国”这一成语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,原意是指国家即将灭亡,社会秩序崩溃,人民流离失所,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,这一词汇的含义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存亡,更多地指向了国家认同、文化传承、社会凝聚力以及全球治理等多重危机,本文将从历史、现实与未来三个维度,探讨“国将不国”这一主题,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,并尝试提出应对之策。
一、历史的回响:国家认同的危机
历史上,“国将不国”往往与战争、内乱、外患等重大事件紧密相连,春秋战国时期,诸侯割据,礼崩乐坏,孔子曾感叹“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”,表达了对国家分裂、社会失序的深深忧虑,再如,晚清时期,列强入侵,清政府腐败无能,国家主权丧失,民众生活困苦,梁启超在《少年中国说》中疾呼:“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富则国富,少年强则国强”,试图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。
国家认同的危机并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之中,在当今世界,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,国家认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,跨国资本、信息技术、文化交流等全球化力量正在削弱传统的国家边界与文化认同;民族主义、民粹主义等思潮的兴起,又使得国家认同变得愈发复杂与脆弱,在这种背景下,“国将不国”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词汇,而是成为了一个现实问题。
二、现实的困境:社会凝聚力的瓦解
在当今社会,“国将不国”更多地表现为社会凝聚力的瓦解,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,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,传统的家庭、社区、国家等社会纽带正在逐渐松动,贫富差距的扩大、社会阶层的固化,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;个人主义、消费主义等思潮的盛行,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利益,而忽视了对社会、国家的责任与担当。
以美国为例,近年来,美国社会的分裂与对立日益加剧,种族矛盾、阶级矛盾、政治极化等问题层出不穷,2021年1月6日,美国国会大厦发生的暴力事件,正是这种社会分裂的集中体现,事件中,支持特朗普的示威者冲击国会,试图推翻选举结果,这一行为不仅暴露了美国民主制度的脆弱性,也反映了美国社会凝聚力的严重瓦解。
同样,在欧洲,英国脱欧、法国“黄背心”运动、德国极右翼势力的崛起等事件,也反映了欧洲国家社会凝聚力的危机,这些事件背后,是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不平等、文化冲突、移民问题等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,在这种背景下,“国将不国”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词汇,而是成为了一个现实问题。
三、未来的展望:重建国家认同与社会凝聚力
面对“国将不国”的危机,如何重建国家认同与社会凝聚力,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,国家需要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找到平衡,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,但国家不能因此而放弃对本土文化、历史、传统的保护与传承,国家应当通过教育、媒体、文化政策等手段,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。
国家需要加强社会公平与正义,贫富差距的扩大、社会阶层的固化,是导致社会凝聚力瓦解的重要原因,国家应当通过税收、社会保障、教育等政策,缩小贫富差距,促进社会公平,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与稳定性。
国家需要加强全球治理与合作,在全球化背景下,国家面临的许多问题,如气候变化、恐怖主义、疫情等,都是跨国界的,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,国家应当通过国际合作、多边机制等手段,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,增强全球治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。
“国将不国”这一成语,虽然源自古代,但其内涵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,国家认同的危机、社会凝聚力的瓦解,不仅是历史的重演,更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挑战,面对这一挑战,国家需要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找到平衡,加强社会公平与正义,加强全球治理与合作,才能重建国家认同与社会凝聚力,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人民的幸福安康。
在未来的道路上,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肩负起责任,为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,正如梁启超所言:“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富则国富,少年强则国强。”只有每一个个体都充满智慧、富有力量,国家才能真正强大,社会才能真正和谐,让我们共同努力,迎接未来的挑战,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。